发布时间:2025-10-17 11:25:08    次浏览
天气转冷,载道文化全体员工向每天都关注载道文化公众平台的载道微蜜们和国学学子们送温暖了!对于我们来说,在寒冬下能够读一本好书充实自己就是最大的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所以接下来的三个月中每天我们都将携手北京语言大学学者方铭教授独家注解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希望能够在这寒冷的冬天带给微蜜们知心伴侣。 尘封1300年历史的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即将在载道各位员工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于十月份再造出品。大家一定想看看里面的内容和专家的独到解读吧。接下来我们在微信专栏将向大家做一一解答。 【長短經卷第三·文下】是非十四夫損益殊塗,質文異政[1],或尚權以經緯[2],或敦道以鎮俗[3]。是故前志垂教,今皆可以理違[4]。何以明之?《大雅》[5]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易》[6]曰:天地之大德曰生[7]。《語》[8]曰:士見危致命[9]。又曰:君子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管子》[10]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古語曰: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可存也。《呂氏春秋》[11]曰:夫人以食死[12]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喪其國者,欲偃[13]天下之兵,悖矣。杜恕[14]曰:“夫奸臣賊子,自古及今,未嘗不有。百歲一人[15],是為繼踵[16];千裏一人[17],是為比肩[18]。而舉以為戒[19],是猶一噎而禁人食也。噎者雖少,餓者必多。”孔子[20]曰:“惡訐惡以為直[21]。”《管子》曰:惡隱惡以為仁者[22]。魏曹義[23]《至公論》曰:夫代人所謂惡揚善者,君子之大義。保明同好[24]者,朋友之至交。斯言之作,蓋閭閻[25]之白談[26]。所以救愛憎之相謗[27],非篤正之至理[28]、折中之公議[29]也。世士不料其數[30],而系其言[31],故善惡不分,以覆過為弘[32]也。朋友忽義,以雷同[33]為美也。善惡不分,亂實由之[34]。朋友雷同,敗必從焉。談論以當實為情[35],不以過難[36]為貴;相以等分[37]為交,不以雷同為固。是以達者存其義[38],不察於文[39];識其心,不求於言[40]。《越絕書》[41]曰:衒女不貞,衒士不信[42]。《漢書》[43]曰:大行不細謹[44],大禮不讓辭[45]。黃石公[46]曰:“務廣地者荒[47],務廣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殘滅之政[48],雖成必敗。”司馬錯[49]曰:“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人;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後王業隨之。” 《傳》[50]曰:心苟無瑕[51],何恤[52]乎無家?語[53]曰:禮義之不愆[54],何恤於人言?語曰:積毀銷金,積讒磨骨,眾羽溺舟,群輕折軸[55]。孔子曰:“君子不器[56],聖人智周萬物[57]。”《列子》[58]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59],地職載形[60],聖職教化。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61]。”孔子曰:“晉重耳[62]之有霸心也,生於曹、衛;越勾踐[63]之有霸心也,生於會稽。故居下而無憂者,則思不遠;覆身[64]而常逸者,則志不廣。”《韓子》[65]曰: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疑於自知[66],故以道正己。老子[67]曰:“反聽[68]之謂聰,內視[69]之謂明,自勝[70]之謂強。”唐且[71]曰:“專諸[72]懷錐刀而天下皆謂之勇,西施[73]被短褐而天下稱美。”《慎子》[74]曰:毛嬙[75]、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76],則見者皆走。易之以玄緆[77],則行者皆止。由是觀之,則玄緆,色之助也,姣者辭之,則色厭矣[78]。項梁[79]曰:“先起者制服於人,後起者受制於人。”《軍志》[80]曰:先人有奪人之心。史佚[81]有言曰:“無始禍。”又曰:“始禍者死。”語曰:不為禍始,不為福先。《慎子》曰:夫賢而屈於不肖者[82],權輕[83]也。不肖而服於賢者,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使其鄰家[84]。及至南面而王,則令行禁止。由此觀之,賢不足以服物,而勢位足以屈賢矣。賈子[85]曰:“自古至今,與民為仇者,有遲有速[86]耳,而民必勝之矣。故紂自謂天王也,而桀自謂天父也,已滅之後,民以罵之也。以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87],而號不足以為榮[88]矣。”漢景帝[89]時,轅固與黃生[90]爭論於上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91]也。”固曰:“不然。夫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人弗為使[92]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而何?”黃生曰:“冠雖敝[93],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君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太公[94]曰:“明罰[95]則人畏懾,人畏懾則變故出;明賞則不足[96],不足則怨長。故明王之理人,不知所好,不知所惡[97]。”《文子》[98]曰:罰無度則戮而無威,賞無度則費而無恩[99]。故諸葛亮曰:“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100],爵加則知榮。”《文子》曰:人之化上[101],不從其言,從其行也。故人君好勇,而國家多難。人君好色,而國家昏。秦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以思慮禦勇土,吾恐楚之圖秦也。”《墨子》[102]曰:雖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103]。曹子建[104]曰:“舍罪責功[105]者,明君之舉也。矜[106]愚愛能者,慈父之恩也。”《三略》[107]曰:含氣之類[108],皆願得其申志[109]。是以明君賢臣,屈己申人。《傳》曰:人心不同,其猶面也。曹子建曰:“人各有好尚。蘭茝蓀蕙之芳,眾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110];《咸池》、《六英》[111]之發,眾人所樂,而墨子有非之[112]之論。豈可同哉?”語曰:以心度心,閒不容針[113]。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管子》曰: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古語曰:貴不與驕期[114]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語曰:忠無不報。《左傳》曰:亂代[115]則讒勝直。《韓子》曰:凡人之大體,取舍同則相是[116],取舍異則相非[117]也。《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易》曰: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語曰:一棲不兩雄,一泉無二蛟。又曰:凡人情以同相妒[118]。故曰:同美相妒,同貴相害,同利相忌。《韓子》曰:釋法術而以心理[119],堯舜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忘意度[120],奚仲[121]不能成一輪。使中主[122]守法術、拙匠執規矩,則萬不失矣。《淮南子》[123]曰:夫矢之所以射遠貫堅者,弓弩力也。其所以中的剖微者[124],人心也。賞善罰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行者[125],精誠也。故弩雖強,不能獨中。令雖明,不能獨行。杜恕曰:“世有亂人,而無亂法。若使法可專任[126],則唐、虞[127]不須稷、契之佐,殷、周[128]無貴伊、呂[129]之輔矣。”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先辦,不可以應敵。《左傳》曰:豫備不虞,古之善政。《左傳》曰:士蒍[130]謂晉侯曰:“臣聞之,無喪而戚[131],憂必仇之[132];無戎而城,仇必保焉。”《春秋外傳》[133]曰:周景王[134]將鑄大錢,單穆公[135]曰:“不可。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振救人。夫備預,有未至而設之,有至而後救之,是不相入[136]也。可先而不備,謂之怠;可後而先之,謂之召災。周固瀛國[137]也,天未厭禍[138]焉,而又離人[139]以佐災,無乃不可乎?”《左傳》曰: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代之患也。晉、楚遇於鄢,范文子[140]不欲戰,曰:“吾先君之亟戰也有故。秦、狄、齊、楚皆強,不盡力,子孫將弱。今三強服矣。敵,楚而已。唯聖人能內外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盍釋楚以為外懼[141]乎?”《三略》曰: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恩施而附於下。陶朱公[142]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欲使其少子,裝黃金千鎰,往視之。其長男固請,乃使行。楚殺其弟。朱公曰:“吾固必殺其弟。是長與我俱,見苦為生之難[143],故重其財。如少弟先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固輕棄之。今長者果殺其弟,事理然[144]也,無足悲。”語曰:祿薄者不可與入亂[145],賞輕者不可與入難[146]。《慎子》曰: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田單[147]將攻狄,見魯仲子[148]。仲子曰:“將軍攻狄,弗能下也。何者?昔將軍之在即墨,坐而織蕢[149],立而杖插[150],為士卒唱,此所以破燕。今將軍東有液邑之奉,西有蕢上之娛,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也。”後果然。語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151]不下堂。語曰:交接廣而信衰於友,爵祿厚而忠衰於君。《春秋後語》[152]曰:楚春申君[153]使孫子[154]為宰,客有說春申君曰:“湯以毫,武王以鄗,皆不過百里,以有天下。今孫子賢人也,而君藉之百里之勢,臣竊為君危之。”春申君曰:“善。”於是使人謝[155]孫子。孫子去之趙,趙以為上卿。客又說春申君曰:“昔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魯八齊,魯弱而齊強。夫賢者之所在,其君未嘗不尊,其國未嘗不榮也。今孫子賢人也,君何為辭之?”春申君又曰:“善。”復使人請孫子。韓宣王謂摎留曰:“吾兩欲用公仲、公叔[156],其可乎?”對曰:“不可。晉用六卿而國分,簡公[157]用田成、闞止[158]而簡公弑,魏兩用犀首、張儀[159]而西河之外亡。今王兩用之,其多力[160]者,內樹其黨。其寡力[161]者,又籍於外權。群臣或內樹其黨,以擅王命。或外為勢交,以裂其地,則王之國危矣。”又曰:“公孫衍[162]為魏將,與其相田儒不善。”季文子[163]為衍說魏王曰:“王獨不見夫服牛驂驥[164]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為可使將,固用之也。而聽相之計,是服牛驂驥之道。牛馬俱死而不成其功,則王之國傷矣。願王察之。”《傅子》[165]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166]而生萬物;聖人至明,不能一檢[167]而治百姓。故以異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聖人之治也。既得其道,雖有相害之物,不傷乎治體[168]矣。水火之性,相滅也。善用之者,陳鼎釜乎其閒,爨之煮之,而能兩盡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為水火者多矣,何憂乎相害?何患乎不盡其用也?《易》曰:天地睽[169]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陳登[170]為呂布[171]說曹公[172]曰:“養呂布,譬如養虎,常須飽其肉,不飽則噬人。”曹公曰:“不似卿言。譬如養鷹,饑則為人用,飽則飏去。”劉備[173]來奔曹公,曹公以之豫州牧。或謂曹公曰:“備有雄志,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公以問郭嘉[174]。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信,以召俊桀,猶懼其未來也。今備有英雄之名,以窮歸已[175]而害之,以害賢為名,則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者。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曹公曰:“善。”《傅子》稱郭嘉言於太祖曰:“備有雄志而甚得眾心。關羽、張飛[176],皆萬人之敵[177]也,為之死用[178]。以嘉觀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曰: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曹公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未得從嘉謀。《家語》[179]曰:子路問孔子曰:“請釋古之道[180],而行由之意[181],可乎?”子曰:“不可也。昔東夷慕諸夏之禮,有女而寡,為內私婿,終身不嫁。不嫁則不嫁矣,然非貞節之義矣。倉吾嬈取妻而美,讓與其兄,讓則讓矣,然非禮釀之讓也。今子欲舍古之道而行子之意,庸知子意以非為是乎?”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書》[182]云:事弗師古,以克永代[183],匪說攸閒[184]。趙武靈王[185]欲胡服,公子成不悅。靈王曰:“夫者所以便用,禮者所以便事。聖人觀鄉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人而厚其國。夫剪髪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人也。黑齒雕題,鳀冠秫縫[186],大吳之國也。故禮服莫同,而其便一也。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是以聖人謀可以利其國,不一其用;謀可以便其禮[187],不法其故[188]。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國同禮而離教[189],況於山穀之便乎?故去就之變,智者不能一。遠邇之服[190],賢聖莫能同。窮鄉多異俗,曲學多殊辯[191]。今叔父之言,俗也。吾之所言,以制俗也。叔父惡變服之名,以忘效事之實[192],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遂胡服。移風易俗,莫善於樂[193]。《孟子》[194]曰:天道因則大[195],化則細[196]。因也者,因人之情也。李尋[197]曰:夫以喜怒賞誅,而不顧時禁,雖有堯舜之心,猶不能致和平。善言古者,必有效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198]。設上農夫[199]欲令冬田[200],雖肉袒深耕,汗出種之,猶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時不得也。《易》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於時,其道光明。《書》曰:敬授人時[201]。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陰陽、敬四時月令、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抱鼓之相應[202]也。太公謂武王曰:“天無益於兵,败而眾將所居者九[203]:曰法令不行而任侵誅,無德厚而日月之數[204],不順敵之強弱而幸於天,無智慮而候氛氣,少勇力而望天福,不知地形而歸過於時,敵人怯弱、不敢擊而信龜策[205],士卒不勇而法鬼神,設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206]。凡天地鬼神,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以決勝敗,故明將不法[207]。”司馬遷[208]曰:“陰陽之家,使人拘而多忌。”范曄[209]曰:“陰陽之道,其弊也巫[210]。”翼奉[211]曰:“治道之要,在知下之邪正[212]。人誠向正,雖愚為用。若其懷邪,智益為害。”夫人主莫不愛己也。莫知愛己者,不足愛也。故桓子[213]曰:“捕猛獸者,不令美人舉手。釣巨魚者,不使稚子輕預[214]。”非不親也,力不堪也。奈何萬乘之主,而不擇人哉?故曰:夫犬之為猛,有非則鳴吠,而不遑於夙夜[215]。此自效之至[216]也。昔宋人有沽酒者,酒酸而不售。何也?以有猛犬之故。夫犬知愛其主,而不能為其主慮酒酸之患者,智不足也。語曰:巧詐[217]不如拙誠。晉惠帝[218]為太子,和嶠[219]諫武曰:“季世[220]多偽,而太子尚信,非四海之主,憂不了陛下家事。”武帝不從。後惠帝果敗。《左傳》曰:孔子歎子產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221]。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222]也哉。”《論語》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223]。使於四方,不能專對[224]。雖多,亦奚以為?漢文帝登虎圈,美嗇夫[225]口辯,拜為上林令。張釋之[226]前曰:“陛下以絳侯周勃[227],何如人也?”上曰:“長者。”又問曰:“東楊侯張相如[228],何如人也?”上復曰:“長者。”釋之曰:“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229]。豈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給哉!且秦以任刀筆之吏,爭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弊,徒文具[230]耳。亡惻隱之實,以故不聞其過,陵遲至於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辭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而靡,爭口辯,無其實。且下之化上[231],疾於影響、舉錯之閒[232],不可不審。”帝乃止。太史公曰:“《春秋》推見至隱[233],《易》本隱以之顯[234]。《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235]。《小雅》[236]譏已之得失,其流及上[237]。所言雖殊,其合德一[238]也。相如[239]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諷諫何異?揚雄[240]以為賦者,將以諷也,必推類而言,極麗靡之辭,閎侈钜衍,競於使人不能加也,既乃歸之於正,然覺者已過[241]矣。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諷帝。帝反縹縹有淩雲之志。由是言之,賦勸而不止,明矣。又頗類俳優,非法度所存[242]。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淮南子》曰:東海之魚名鰈,比目而行。北方有獸,名曰婁更,食更候[243]。南方有鳥,名曰鶼,比翼而飛。夫鳥獸魚鰈,猶知假力,況萬乘之主乎?獨不知假天下之英雄俊士,與之為伍,豈不痛哉?狐卷子[244]曰:“父賢不過堯而丹朱[245]放,兄賢不過周公而管、蔡[246]誅,臣賢不過湯武而紂伐。況君之欲治,亦須從身始,人何可恃[247]乎?”专家方铭解读释文[1] 損益殊塗:減少和增加是兩種不同的方法。質文異政:質樸和華美是兩種不同的策略。[2] 尚權以經緯:崇尚權力謀略來治理國家。[3] 敦道以鎮俗:用道德教化來抑制庸俗世風。[4] 前志垂教:前代眾多典籍中記載的理論觀念。皆可以理違:都可以找出相反的言論。[5] 《大雅》:《詩經》二雅之一,為先秦時代華夏族詩歌。共三十一篇。《詩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為周王畿內樂調。《大雅》多為 西周 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歌頌周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宣王等之功績,有些詩篇也反映了厲王、幽王的暴虐昏亂及其統治危機。《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傳統源頭。[6] 《易》: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7]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間最偉大的德行就是保全生命。[8] 《語》:即《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9] 見危致命: 遇到危險應當舍身赴難。[10] 《管子》:托名管仲,是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學派的言行事跡。原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11]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說,以道家思想為主體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兵農諸家學說而貫通完成,《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12] 以食死:因為吃東西而死。[13] 偃:停用,取消。[14] 杜恕:字務伯,杜畿子。魏明帝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善論議,曾上疏皇帝,主張刺史不掌兵權,專理民政。後曆官弘農、河東太守和幽州刺史等職,因擅自斬殺鮮卑小子一人,免官為民。著有《體論》八篇、《興性論》一篇。[15] 百歲一人:一百年出一個(奸臣賊子)。[16] 繼踵:接踵而至,連續不斷。[17] 千裏一人:一千裏之內出一個(奸臣賊子)。[18] 比肩:像肩並肩那樣多。[19] 舉以為戒:以此作為舉薦人才的禁忌。[20]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人,春秋末年教育家、思想家,儒學之祖。先曾為魯國司寇,後棄官遊曆齊、衛、宋、陳、蔡、楚等國,晚年返魯著書授徒,及門弟子3000人,賢者72人。著有《春秋》,並整理《詩》、《書》等古籍。[21] 惡訐惡以為直:厭惡那些靠揭發別人醜事以彰顯自己正直的人。[22] 惡隱惡以為仁者:厭惡那些為別人隱瞞醜事以顯示自己仁義的人。[23] 曹羲:曹爽弟。沛國譙人。曹爽輔政時,任中領軍,典禁軍。後爽飲酒作樂,窮極奢侈,數次勸諫,且著書三篇,力陳驕淫放蕩以致禍的道理。司馬懿發動政變,他反對桓範召兵討伐司馬氏的建議,結果與曹爽一起免官歸第,被殺,滅族。[24] 保明同好:保護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25] 閭閻:原指古代裏巷內外的門,後泛指平民老百姓。[26] 白談:胡言亂語。[27] 救愛憎之相謗:糾正愛憎雙方互相詆毀。[28] 非篤正之至理:反對絕對正確的理論。[29] 折中之公議:适中、公正的言论。[30] 其數:其中的道理。[31] 系其言:拘泥於這些言論。[32] 以覆過為弘:以掩蓋過失為崇高。[33] 雷同:此指朋友間什麼事都一味地隨聲附和。[34] 亂實由之:混亂從此開始。[35] 以當實為情:實事求是、符合實際。[36] 過難:過分苛求,責難。[37] 等分:此指朋友間平等不欺。[38] 存其義:領會其中的大義。[39] 察於文:過分糾察文辭。[40] 不求於言:不以一個人的表面語言(認識他的內心)。[41] 《越絕書》:袁康、吳平著,以春秋末年至戰國初期吳越爭霸的曆史事實為主幹,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曆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漢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曆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志鼻祖”。[42] 衒女:此指賣弄姿色的女子。衒士:此指誇耀自我的士人。[43]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家班固編撰。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44] 大行不細謹:做大事不拘小節。[45] 大禮不讓辭:行大禮不必在意謙讓等小禮節。[46] 黃石公:秦末隱士。又稱圯上老人。下邳人。遭秦亂,自隱姓名,時人莫知。秦末,張良刺殺秦始皇未遂,被秦追緝,遇之於沂水圯上。他授良以《太公兵法》,且稱“讀是,則為王者師矣。後十三年,孺子見濟北榖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不見。張良以此書佐劉邦攻戰,屢見效應。十三年後,張良路經濟北榖城山下,果得黃石。及良死,與石並葬。後世流傳有兵書《黃石公三略》三卷。[47] 廣地:擴大土地。荒:此指荒廢於如何治理好一個國家。[48] 殘滅之政:殘暴的政治統治。[49] 司馬錯:戰國秦將。秦人。秦惠王後元九年,力主滅蜀。認為:“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戰國策·秦策》)。旋與張儀率軍克蜀。後蜀侯輝反,又奉命平之。十六年,攻取魏河內一帶。二十七年,又攻取楚黔中郡。為秦疆域擴展.立有卓著功勞。[50] 《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曆史很有價值的文獻。[51] 心苟無瑕:心靈純潔無瑕。[52] 恤:擔心、憂慮。[53] 語:俗語,俗話。[54] 禮義之不愆:自身在禮儀規範上沒有過失。[55] 群輕折軸:輕的東西多了能把車軸壓斷。[56] 不器:不像一件器皿一樣只有某一固定的用途。[57] 智周萬物:很有智慧以至於可以通曉世間萬事萬物。[58] 《列子》:又名《沖虛真經》。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便尊之為《沖虛真經》,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其學說被古人譽為常勝之道。是中國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於諸子學派著作。其書默察造化消息之運,發揚黃老之幽隱,簡勁寵妙,辭旨縱橫,是道家義理不可或缺的部分。[59] 生覆:育化萬物。[60] 載形:承載萬物。[61] 長戚戚:常常表現出憂愁的樣子。[62] 重耳:即晉文公。晉獻公子。其為公子時,因其父晉獻公立幼子奚齊為君,為避禍而流亡在外十九年。先後寄居狄、齊、鄭、楚、秦等國。後依靠秦國幫助,殺死晉懷公,回國即位為君。在位時,修政治國,晉國大盛。平定周王室內亂,迎接周襄王複位。在城濮之戰中,打敗楚國,和鄭國結盟。又在踐土大會諸侯,被周襄王命為諸侯之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63] 勾踐:一作“句踐”。春秋末年越國君。越王允常之子,又稱菼執。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曾因戰敗而屈服於吳國。後臥薪嘗膽,刻苦圖強,任用範蠡、文種等人整頓國政,終於轉弱為強,興兵攻滅吳國。接著在徐州大會諸侯,成為霸主。[64] 覆身:指身處逆境、窘困之中。[65] 《韓子》:即《韓非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韓非逝世後由後人輯集而成。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非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66] 智疑於自知:智慧尚未達到有自知之明的程度。[67] 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創始人。一說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人。曾任周朝史官,後退隱故鄉著述。[68] 反聽:聽到別人的意見之後能用心考慮。[69] 內視:自我反省。[70] 自勝:謙虛、能克制自己。[71] 唐且:即唐雎,戰國時魏國士人。魏安釐王十一年,齊、楚攻魏,魏向秦求救,秦軍久不至。他以九十高齡面請秦昭王發兵救魏,魏國得以安定。[72] 專諸:春秋時吳國刺客。吳堂邑人。吳公子光(即闔閭)欲殺吳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薦給公子光,他也以身相許。他在公子光特意安排的宴席上,置匕首於炙魚腹中,乘進肴,剌殺吳王僚,亦被衛士殺死。公子光即位封其子為上卿。[73] 西施: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寵妃。姓施氏,也稱西子。越國苧羅人。姿容殊美。初由範蠡獻給越王勾踐,後勾踐敗於吳,遂將西施獻給夫差,倍受寵愛。吳亡後,相傳她與範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明梁辰魚據此編為傳奇《浣紗記》。[74] 《慎子》:作者慎到,趙國人,原學道家思想,後與道家分立,為法家代表人物。此書兼具道家思想與法家思想。[75] 毛嬙: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與西施時代相當,相傳為越王愛姬。初對她的美稱道遠遠超過西施。傳說是“沉魚”的原始形象。[76] 皮倛:此指醜陋的衣物。[77] 玄緆:黑色的細布。[78] 姣者辭之,則色厭矣:指美麗的人離開了漂亮的衣服,美貌就會大打折扣。[79] 項梁:秦下相人,秦末著名起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項燕之子,項羽之叔父。曾教項羽學書、劍等。在反秦起義的戰爭中為秦將章邯所敗,戰死。[80] 《軍志》:西周時期的軍事代表作,反映了西周時期的軍事思想。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兵書,已佚。[81] 史佚:周初人。周文王、武王、成王時史官,又稱作冊逸、尹佚。《左傳·成公四年》提到的《史佚之志》當是記載其言論的古書。[82] 不肖者:沒有才能的人。[83] 權輕:(賢良的人)沒有足夠大的權勢。[84] 不能使其鄰家:指堯是普通人的時候,指使不動他的鄰居。[85] 賈子:即賈誼,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博。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博。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憂傷而死。[86] 有遲有速:(與民為仇的統治者)有些滅亡的慢,有些滅亡的快。[87] 位不足以為尊:地位不足以用來獲得(百姓的)尊敬。[88] 號不足以為榮:名號不足以讓百姓覺得榮耀。[89] 漢景帝:西漢前期皇帝、著名政治家。即劉啟。文帝子。在位十六年,繼承其父文帝施政政策,重農抑商,發展生產,整頓吏治。采用晁錯建議,削奪諸侯王封地,及吳、楚等七國叛反,以周亞夫為太尉,將兵討平之,使中央集權制得以鞏固。與其父文帝恒並致天下大治,史稱“文景之治”。[90] 轅固:西漢齊人。景帝時博士。後任清河王太傅,以病免職。曾與道家黃生辯論湯、武革命,依據儒家經義,說湯武誅桀紂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義行為。又與竇太後辯論儒道優劣,詆毀《老子》。黃生:西漢道家。又稱黃子。曾教司馬談習道論。與博士轅固生在漢景帝前爭論湯武誅桀紂是受命還是弑君一事,認為“湯武非受命,乃弑也。”說:“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史記·儒林列傳》)。並提出,主有失行,臣要正言匡過以尊天子,不能因其過失而誅之。[91] 殺:是通過殺戮(而得到王位的)。[92] 弗為使:(桀、纣的)国民不再听从桀、纣的号令。[93] 冠雖敝:帽子雖然破舊。[94] 太公:即呂尚。周代齊國的始祖。薑姓,呂氏,名望,字尚父,一說字子牙。西周初年任太師(武官名),也稱師尚父。曾輔佐武王滅掉商朝,因為有功而被封於齊地。有太公之稱,俗稱“薑太公”。[95] 明罰:刑罰太過嚴明。[96] 明賞則不足:明示獎賞差異就會誘發(國民的)不滿足心理。[97] 不知所好,不知所惡:不使國民知道國君的好惡。[98] 《文子》:作者文子,《文子》主要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道家“道”的學說,又名《通玄真經》,與《老子》、《莊子》、《列子》並列為道教四部經典。[99] 費而無恩:(在獎賞方面)花費再多也不會得到感恩之心。[100]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以才學被稱為“臥龍”。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隨即成為劉備的謀主。劉備稱帝後,委任諸葛亮為丞相。不久,劉備病死,後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兼任益州牧。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事無巨細,都必躬親。其死後,按其遺命葬於漢中定軍山,被追封為忠武侯。[101] 限之以爵:嚴格限制亂加爵位。[102] 化上:受到國君的感化。[103] 《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為戰國百家中墨家的經典。宋朝時多散佚。至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104] 無益之子:無益於家庭的兒子。[105] 曹子建:即曹植,三國魏詩人沛國譙縣人,字子建。曹操子。封陳王,諡思,世稱陳思王。因富於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繼為帝,備受猜忌,鬱鬱而死。[106] 舍罪責功:寬恕罪過,要求事功。[107] 矜:憐憫。[108] 《三略》:原稱《黃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漢族軍事著作,屬於道家兵書,與《六韜》齊名。 此書側重於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不同於其他兵書。[109] 含氣之類:此指有志氣的一類人。[110] 申志:實現抱負。[111] 海畔有逐臭之夫:海邊有喜歡臭氣的人。[112] 《咸池》、《六英》:古樂名。[113] 非之:否定。[114] 閒不容針:人心之間的差別之小,容不下一根針。[115] 期:預先約定。[116] 亂代:指政治無道的亂世。[117] 取舍同則相是:(人與人)取舍相同就能相互肯定、認可。[118] 取舍異則相非:(人與人)取舍不同則會相互責難、否定。[119] 以同相妒:兩人相同了就會彼此產生妒忌之心。[120] 釋:放下。心理:此處指憑借心理感化來治國。[121] 規矩:古人測量圓、直的工具。忘意度:根據感覺妄加揣測。[122] 奚仲:夏朝諸侯。任姓。擅長造車,曾任車正,受封於薛,成為薛國的始祖。傳說他是車的發明者。[123] 中主:一個只有中等才能的國君。[124]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糅合了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屬於道家。[125] 所以中的剖微者:(箭)之所以能射中目的,並使之剖開。[126] 所以行者:(政令)之所以能得以施行。[127] 法可專任:(單憑)法令(就)能治理天下。[128] 唐、虞:唐尧、虞舜。[129] 殷、周:此指商湯與周武王。[130] 伊、呂:伊尹、呂尚,曆史上著名的賢臣。[131] 士蒍:祁姓,士氏,名蒍,字子輿,春秋前期晉國卿大夫,晉獻公主要謀士之一。[132] 無喪而戚:沒有喪事卻表現出一幅憂愁的樣子。[133] 憂必仇之:憂愁一定隨之而來。[134] 《春秋外傳》:也稱《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135] 周景王:東周國王。姬姓,名貴,靈王子。前544—前520在位。在位期間鑄大錢以聚斂民財。又鑄大鐘,勞民傷財。因太子早夭,欲立庶子朝,未果而卒,王室內亂。《國語》載:“及景王多寵人,亂於是乎始生,景王崩,王室大亂。”[136] 單穆公:即單旗,亦稱單子、單氏。洛陽人。春秋時周景王、敬王卿士。在立悼王、敬王及平定王子朝之亂中與劉文公合作。[137] 不相入:(兩種情況不同,)不可以互相替代。[138] 瀛國:弱國、小國。[139] 厭禍:(上天)停止降下災禍。[140] 離人:指周朝失去民心。[141] 范文子:春秋時人。晉國大臣。士氏,名燮。諡文,稱範文子。晉景公時,齊攻魯、衛,為上軍將,攻齊救魯衛。後隨厲公與楚戰於鄢陵,大敗楚軍。[142] 釋楚以為外懼:放走楚國,把它當做一個外患。[143] 陶朱公:即範蠡,春秋末楚國宛人。字少伯。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並與勾踐、文種、西施同去吳,苦身戮力,卒以滅吳,尊為“上將軍”。蠡以勾踐難與共安樂,乃辭去,變易姓名,離齊至陶,操計然之術以治產千萬,成巨富,自號陶朱公。[144] 長與我俱,見苦為生之難:長子與我一起,體會過謀生的艱難。[145] 事理然:(發生的)事情在情理之中。[146] 祿薄者不可與入亂:在亂世中,不能與俸祿微薄的人相處共事。[147] 賞輕者不可與入難:面對危難,不能與受賞賜輕的人共同應對。[148] 田單:戰國田齊將。臨淄人。初為市吏。前284年,燕王樂毅破齊都臨淄,他東奔即墨,被推為將,固城拒燕。前279年,用反間計使燕王改派騎劫為將,以火牛陣大敗燕軍,複齊失地,被襄王任為相,封安平君。後以故奔趙為將,曾敗魏、韓軍,拜趙相。司馬遷稱其用兵出奇無窮。[149] 魯仲子:即魯仲連,戰國時齊國智者。亦稱魯連。重義善辯,足智多謀。秦圍趙都邯鄲,新垣衍勸趙尊秦為帝,以緩急難。他適在趙,義不帝秦,面折新垣衍,說服趙王。不久魏公子信陵君救趙,秦軍退去。平原君欲封他,堅辭不受。後齊國田單反攻聊城,燕將死守不下,又修書給燕將,曉以利害,燕將自殺,聊城不攻而下。田單欲封以爵號,逃隱海上。[150] 織蕢:編織草筐。[151] 杖插:參與勞作。[152] 糟糠之妻:貧賤時共患難的妻子。[153] 《春秋後語》:又名《春秋後國語》。東晉孔衍撰。共十卷。作者認為《戰國策》所記述史事有遺缺,為補其不足,遂依《史記》為據,考其異同,撰成本書。書中記事始於秦孝公,終於楚漢之際,以記言為主,按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分國記述。已佚。[154] 春申君:戰國時楚國大臣。黃氏,名歇。楚頃襄王時,出使秦國,上書秦昭王,勸止白起伐楚;又設計使入質於秦的太子完脫險返楚。完(即考烈王)即位後,任為相,封淮北十二縣,後又改封於吳。好養士,門下食客三千,號春申君,與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同稱“戰國四君”。任相二十五年中,曾率軍救趙邯鄲之圍。一度為六國合縱長,又滅魯。後在楚內訌中被殺。[155] 孫子:此指荀子,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尊其號為“卿”。人避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156] 謝:谢绝。[157] 公仲:戰國韓臣。姓韓,名侈。宣惠王及襄王時為相。前317年,秦敗韓於修魚。他主張與秦講和,共同伐楚.沒被宣惠王采納。前300年,太子嬰死,他擁立公子咎為太子。公叔:韓公族。韓襄王庶子。戰國時韓國相,韓襄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前298—前296)在職。初,韓太子嬰死,諸子爭立,公叔支持咎,公仲支持幾瑟。韓王立咎為太子。公叔為相,在相時,韓、齊、魏共擊秦,曆時三年,破函穀關,危及鹹陽。秦求和,歸還韓河外及武遂。[158] 簡公:齊簡公,春秋末年齊國國君,名壬。悼公子,公元前484一前481年在位,未立前,寵闞止,及即位,使為政。成子因此不安,大夫諸禦鞅進言,闞、田不並立,當擇用一人。弗聽。後闞、田沖突,成子殺闞止,他出奔至舒州,被殺。[159] 田成:春秋齊大夫。名常(一作恒),又稱陳成子、田常、陳恒。田乞之子。繼其父為齊大夫,繼續結好於民。消滅闞氏。齊簡公四年,殺簡公,立簡公弟薑驁(平公),自任相國。闞止:一作監止,字子我。春秋時齊國相,齊簡公元年至四年(前484—前481)在職。初為齊悼公家臣,有寵於齊簡公。簡公即位,使為相,與陳成子共為政。陳成子憚之。簡公四年陳成子知國人附己,遂殺簡公、闞止,擁立平公。[159] 犀首:公孫衍,戰國魏陰晉人,嘗為秦大良造,後相魏,又以“五國相王”故事佩五國相印,史書多以“犀首”稱之。張儀:戰國時縱橫家,連橫派代表人物。魏國貴族後代。曾與蘇秦同學於鬼穀子。秦惠文君十年任秦相,四年後助秦惠文君為王。主張連橫以強秦,執政後迫使魏國獻上郡,瓦解齊楚聯盟,奪取楚漢中地。先後遊說諸侯,連橫魏、楚、韓、齊、趙、燕等國,使秦國日益強大。秦武王即位後,入魏為相。[160] 多力:勢力大的人。[161] 寡力:勢力小的人。[162] 公孫衍:戰國時外交家,縱橫家代表人物。又稱犀首。魏國陰晉人。曾替秦國遊說齊魏兩國攻趙,破蘇秦合縱之約。後因與張儀不善,返魏為將,提倡五國(韓、趙、魏、燕、中山)合縱抗秦。魏惠王後元十六年(前319),發起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又挑動義渠君襲秦後方,使秦屢受挫折。秦武王即位,張儀被逐,他複入秦為相。後曾佩五國相印,組織連橫,後被甘茂離間,被逐重返魏國。不久被人誣害而被殺。[163] 季文子:季孫氏,字行父。季友之孫。文公時即入仕,宣公八年,仲遂死,為相,曆宣、成、襄三公共年。曾將殺君父而奔魯的莒太子僕趕出國境,又驅逐欲除三桓勢力的公孫歸父。多次出使晉、齊等國,認為諸侯爭霸也應以德取勝。成公十六年一度被晉拘留。生活儉樸,無所積私,人稱廉忠。[164] 服牛驂驥:把牛與馬套在一起所拉的車。[165] 《傅子》:晉傅玄撰。玄字休奕,北地池陽人,為晉哲學家、文學家。全書一百四十卷,為內、外、中篇,凡有四部、六錄,入儒家類。至明清之際,原本佚失不存。[166] 同道:遵循同樣的規律。[167] 一檢:運用同一種方法。[168] 不傷乎治體:即指無礙於治理的大局。[169] 睽:不同,有差異。[170] 陳登:三國時魏將。字元龍,下邳人。深沉有大略,舉為孝廉,陶謙為徐州牧,任為典農校尉。後從呂布,與父珪合謀離間布與袁術的關系,並勸曹操速加攻滅呂布。曹操任登為廣陵太守,令聚眾以圖呂布。呂布被誅,以功加拜伏波將軍。死時年僅三十九歲。[171] 呂布:東漢末名將。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善騎射,有“飛將”之譽。初從並州刺史丁原為主簿,視為親信。後殺原投董卓,卓授為騎都尉,甚愛之,誓為父子。後遷至中郎將,又與王允合謀殺董卓。官至奮威將軍,封溫侯。為卓將李傕所攻,逃出長安依歸袁紹,後割據徐州。建安三年,為曹操所敗,被擒殺。[172] 曹公,即曹操,三國魏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年二十,舉孝廉為郎,曆任洛陽北部尉、濟南相等職。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後擊敗袁紹,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丞相。二十一年封魏王。死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魏武帝。[173] 劉備: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蜀漢政權創立者。字玄德。涿縣人,漢宗室遠支。220年,曹操子丕追漢獻帝禪位,建魏,備乃於成都稱帝,繼漢號,史稱蜀漢,建元章武。次年伐吳,戰於號亭,為吳將陸遜所敗,退歸病卒於永安。諡號昭烈帝。[174]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初投袁紹,認為紹好謀無決,難於成事而棄之。後由荀或推薦,歸曹操,任司空軍祭酒,多謀善斷,得以重視。官渡戰前,曾分析紹有十敗,操有十勝,斷定操軍必勝。從征十一年,運籌策劃,達於事理,曹操稱為知己,有功於曹操統一北方。諡貞侯。[175] 窮歸已:走投無路而投奔自己。[176] 關羽:三國時蜀漢大將。字雲長,河東解縣人。張飛:蜀漢大將。字益得,涿郡人。[177] 萬人之敵:可以敵當萬人(的能人)。[178] 為之死用:願意以死為劉備效力。[179] 《家語》:即《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儒家類著作,記錄了孔子及孔門弟子的思想言行。原書二十七卷,今本為十卷,共四十四篇,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180] 釋古之道:重新解釋古代的道理。[181] 行由之意:根據新解釋的意義來行事。[182] 《書》:《尚書》,儒家經典之一,“尚”即“上”,該書是中國上古曆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以記言為主,記述了自堯舜到夏商周,跨越兩千餘年的曆史。[183] 以克永代:使國家能夠萬代長存。[184] 匪說攸閒:未曾听说。[185] 趙武靈王:趙雍,前325即位,在位27年。趙國是經“三家分晉”後建立的諸侯國,趙武靈王即位時屢受匈奴侵擾,他進行改革,“胡服騎射”,獎勵耕戰,國力日強,前298年,他讓位與兒子何,後因內亂死於沙丘宮中,趙國大亂。[186] 黑齒雕題,鳀冠秫縫:染黑牙齒,在額頭上塗梁花紋,用河豚的皮粗劣的縫制帽子。[187] 便其禮:使禮儀能方便百姓。[188] 不法其故:不一定遵循古時的禮儀制度。[189] 離教:教化有差異區別。[190] 遠邇之服:遠近地域的服飾。[191] 曲學多殊辯:邪僻不正的學說往往多詭辯譎異。[192] 效事之實:此指穿胡服能帶來便利這一事實。[193] 莫善於樂:沒有比音樂更有效的了。[194] 《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為孟子、孟子弟子、再傳弟子的記錄,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195] 因:遵循(傳統)。大:成大事。[196] 化:改變、變化(傳統)。細:變得弱小。[197] 李尋:西漢官吏。平陵人,字子長。曾學《尚書》,獨好《洪範》災異,又學天文月令陰陽。為吏,事丞相翟方進,甚受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厚遇。哀帝即位,待詔黃門,解釋災異,屢中,遷黃門侍郎。後拜為騎都尉,使護河堤,坐法流放敦煌郡。[198] 有徵於人:從人事得到了啟發。[199] 上農夫:能力水平較高的農夫。[200] 冬田:在冬季耕種田地。[201] 敬授人時:謹慎地學習時令變化,使不耽誤農時。[202] 抱鼓之相應:用鼓槌敲鼓,就能立即得到回應。[203] 眾將所居者九:眾將領失誤的情況有以下九種。[204] 日月之數:此指迷信陰陽數術。[205] 龜策:指龜甲和蓍草,古人用它來占蔔吉凶。《禮記·曲禮上》曰:“龜為蔔,策為筮”。說明古時蔔用龜甲,筮用蓍草。《史記·褚少孫補》有龜策列傳。[206] 設伏不巧而任背向之道:此指埋伏設在了敵人不經過的地方。[207] 明將不法:英明的將領不效法(天地鬼神)。[208] 司馬遷:字子長。漢龍門夏陽人。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出身於史學世家。曾從名儒孔安國等學習。青年時,遊曆海內,足跡遍及湖南、浙江、山東、河南、甘肅、四川、雲南等地。每至一地,必訪問遺老古跡,搜集史料。公元前108年,繼父任太史令,得閱讀宮廷所藏圖書、檔案。因為李陵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書,寫出了中國最早的通史——《史記》,開創了中國正史的紀傳體體例。[209] 范曄:字蔚宗,小字磚,順陽人。少好學,善文章、隸書,通曉音律。初為劉裕相國掾,曆任秘書丞、新蔡太守、尚書吏部郎。遷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為文帝親信,參與機要。後受彭城王劉義康謀反案牽連,被處死。曾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傳於世。[210] 其弊也巫:其弊端在於存在諸多巫術的成分。[211] 翼奉:西漢官吏。東海下邳人。字少君。與蕭望之、匡衡同學《齊詩》。惇學不仁,好律曆陰陽之占。元帝時,待詔宦者署,任中郎,曾建議遷都於成周,後任博士、諫大夫。[212] 知下之邪正:知道下屬為人邪僻還是正直。[213] 桓子:桓譚,東漢初思想家、文學家。字君山。沛國相人,博學多才,好辯論。光武帝時任議郎給事中,屢因反對讖緯神學受斥,幾遭殺身之禍。後出為六安郡丞,卒於途。著《新論》二十九篇,雄辯有力,並提出精神活動不能離開人體之說,譬之如火與燭,燭盡火滅,對後世無神論思想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兼通經學、音樂、辭賦。作品早佚,世傳有《新論·形神》篇。[214] 稚子輕預:使小孩子輕易幹涉。[215] 不遑於夙夜: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216] 自效之至:效力的自覺程度達到了極點。[217] 巧詐:靈巧但卻狡詐。[218] 晉惠帝:即司馬衷。西晉皇帝。290—306年在位。字正度,河內溫縣人。晉武帝第二子。以癡呆著稱,除貪圖享樂外別無所知。初由賈後專權,引起皇族互相殘殺的八王之亂。後由諸王相繼挾持,形同傀儡,相傳被東海王越毒死。[219] 和嶠:字長輿。汝南西平人。少有盛名,起家太子舍人,遷潁川太守,為政清簡。入為給事黃門郎,遷中書令,轉侍中,參預滅吳謀議,深受晉武帝器重。惠帝即位,拜太子少傅、散騎常侍。家產豐富,生性吝嗇,為時人所譏。[220] 季世:末世,一個曆史時代的末段。[221] 文以足言:文采用來修飾語言,使之豐富。[222] 慎辭:要認真對待語言。[223] 不達:不能通達知曉。[224] 不能專對:不能對答如流。[225] 嗇夫:此指管理虎圈的人。[226] 張釋之:西漢官吏。南陽堵陽人。字季。文帝時,貲選為騎郎,累遷,曆任謁者僕射、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廷尉。敢直諫,認為“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要求文帝依法處刑。景帝時,任淮南相。[227] 周勃:西漢初名將。參加劉邦的起義軍,屢破敵,以軍功為將軍,封絳侯。漢初又從劉邦平叛亂,遷為太尉,呂後死後與丞相陳平共謀,誅殺諸呂,迎立文帝,任右丞相。孝帝十一年卒,諡武侯。[228] 張相如:西漢東陽武侯。高祖六年,任中大夫,河間太守,力戰陳豨。前196年,以功封侯。在位三十二年,卒。[229] 曾不能出口:指不善於言辭。[230] 徒文具:只有空頭文章。[231] 下之化上:下層百姓受到上層統治者的影響。[232] 疾於影響、舉錯之閒:(影響傳播得)比影隨形動還快。[233] 推見至隱:從可見的史實中推出其隱含的意義。[234] 本隱以之顯:从隐晦的神秘之中寻找一些明显可见的人事表现。[235] 德建黎庶:道德禮教影響到了黎民百姓。[236] 《小雅》:詩經二雅之一,為先秦時代華夏族詩歌。共有七十四篇。創作於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厲、宣、幽王時期為多。[237] 其流及上:其言論能影響到上層統治者。[238] 合德一:合乎仁德的宗旨是相同的。[239] 相如: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人。因慕戰國之藺相如,故更名相如。好讀書著書,善彈琴擊劍。景帝時曾為武騎常侍。與臨邛寡婦卓文君相愛成家。後被武帝召至長安為郎,作辭賦以頌功德,中多諷諭。奉命出使西南夷,因功任孝文園令。有《子虛》、《上林》、《大人》等賦傳世。[240] 揚雄:一作楊雄。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字子雲,蜀郡成都人。曆成、哀、平、莽四朝,拜給事黃門郎、“執戟”等職。著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仿《周易》作《太玄》,仿《論語》作《法言》。又著《方言》,記載西漢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之重要資料。[241] 覺者已過:人們往往會把文章主旨忘了。[242] 非法度所存:不是法度所能容存的。[243] 食更候:一個捕食,一個在旁守候。[244] 狐卷子:戰國時魏國人,王子狐的後代。聰敏,善口才。[245] 丹朱:相傳為堯帝子。帝堯生十子,丹朱為其嫡長子,出生時全身紅彤彤,因取名“朱”,朱開通聰明,智慧極高,是世界圍棋界始祖,並傳為史上圍棋第一高手,從小極受堯的寵愛。但其個性剛烈,做事堅決有主見,欠和順和政治智慧,被堯視為“不肖乃翁”。朱一開始被封於丹淵(丹水),故稱之為丹朱。[246] 管、蔡:即管叔,蔡叔。管叔:姬鮮。周武王弟。姬姓,名度,周武王弟。武王死,管叔、蔡叔叛,周公平叛,管叔被殺,蔡叔遭流放。[247] 恃:依靠。如此精致的载道还原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相信经过小编的介绍已经吸引大家的瞩目了,载道微信专栏将独家注解宋版《儒门经济长短经》,请大家继续关注载道文化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国学知识 鉴赏经典古籍臻品